常见症状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约70%-80%的感染者会出现,体温从低热(33~38℃)到高热(≥39℃)不等,是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应激反应。儿童发热可能为早期突出表现,婴幼儿体温波动大,学龄儿童发热程度相对易描述;老年患者因免疫功能较弱,发热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症状可分为一般症状、严重症状以及不典型症状,具体如下:一般症状:最常见的是发热、乏力、干咳,通常在感染后数天逐渐出现。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或胸闷感。
新型冠状病毒初期症状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体温可能升高至33℃以上,呈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这种发热通常无法通过普通退烧药快速缓解,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则以全身性症状为特征,典型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重症患者可能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儿童或部分轻症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无肺炎表现。体征与检查感冒的体征多集中于上呼吸道,如鼻黏膜充血、咽部红肿等,肺部听诊一般无异常。
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主要症状包括以下方面:连续咳嗽且为干咳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咳嗽,且咳嗽过程中无痰液分泌,属于典型的干咳特征。身体乏力与疲惫感感染后常伴随全身性疲劳,即使未进行体力活动也会感到体力不支,精神状态明显下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全身性症状患者常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伴随容易疲劳的感觉,即使未进行高强度活动也感到体力不支。周身酸痛是另一典型表现,可能涉及肌肉、关节或骨骼的广泛性疼痛,与流感症状相似但程度可能更明显。
少数患者会出现类似普通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这些症状相对较为轻微。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症状表现差异 发热特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中-高热为主(38℃以上),约70%-80%患者发热,持续3-5天或更久;SARS起病即高热(常超38℃,可达40℃),持续1-2周;流感多为39℃-40℃高热,持续3-5天;普通感冒通常低热或无热(38℃),1-2天缓解。
病原体方面:普通感冒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则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变异性,传播能力也相对更强。
病原体不同:新型冠状病毒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由多种病毒引发,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临床表现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1 - 14天,多为3 - 7天。部分患者感染后无明显症状。
新冠病毒物传人并非主要传播途径,但不排除其可能性。从传播途径的科学认知来看:新型冠状病毒的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这是已被广泛确认的主要传播方式。而被污染物品引起的人体感染并非主要传播途径,但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新冠病毒是蝙蝠直接传播给人类”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属于谣言或片面解读。具体分析如下:蝙蝠与新冠病毒存在高度关联性,但并非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部分研究显示同源性可达96%,提示蝙蝠可能是其自然宿主之一。然而,科学界尚未证实新冠病毒直接从蝙蝠传播至人类。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认知中,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即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然而,青岛此次的发现挑战了这一传统认知,提供了新冠病毒可通过物体传播的新证据。具体来说,青岛的疫情防控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多个与冷链物品相关的病例。
〖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RNA病毒,其核心特性及防控要点如下:病毒特性与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加热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己定(如洗必泰)对其无效。
〖B〗、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如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品)。
〖C〗、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和关键信息如下: 疾病本质与症状该疾病以肺部感染为主,但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或味觉丧失、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喉咙痛等。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